多所高校相继呼吁 学生诚信跑步 5月17日 南开大学体育部 发布通知称 接到同学反映 有人在网上发布代跑信息 该行为严重扰乱 学校公共体育课程 教学秩序 影响特色马拉松项目的 顺利进行 体育部高度重视 并向公安部门做了汇报 寻求帮助 公开报道显示 南开大学 从2023级开始开设 马拉松特色学期 学校开设马拉松选修课 鼓励学生在身体条件允许 和不影响学业情况下 积极参加马拉松比赛 能够完赛的学生 可申请获得 1个E类课学分 多所高校曾通报 学生作弊情况 5月15日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通报27名学生作弊情况 通报称 通过技术监控 发现有部分学生存在 利用外挂软件 骑车代跑 找人替跑等作弊行为 “课外锻炼是 体育课与体育期末成绩的 重要组成部分 请同学们严格 按照要求进行锻炼 若再出现任何形式的 作弊行为 学校将按照相关规定 严肃处理” 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 微信公众号 “绍兴文理体联” “沈阳药科大学体育美育部” 都曾发布对于 跑步作弊同学处理通报 公众号“绍兴文理体联”称 发现部分同学 采用违规手段进行跑步 经后台核准 确定5名同学 存在作弊行为 根据《大学体育》 教学大纲相关规定 取消作弊同学 本学期《大学体育》课程 考试资格 光明网评论: 少一些强制 多一些自由 高校开展校园跑步打卡、特色马拉松等课外锻炼项目,初衷当然是为学生的身心健康着想。有医学专家就指出,对于18岁以上的成年人,应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果想要保持更为强健的体魄,中强度运动可以适当增加到每周300分钟。显然,如果仅凭每周有限的体育课时,这样的锻炼额度是远远达不到的。通过恰当的机制,将体育锻炼融入学生的校园日常,无疑能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只是,面对学生花式“糊弄”课外跑项目的情况,学校也有必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学生会对锻炼产生抵触和厌恶情绪,甚至不惜花钱找代跑“了事”呢?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他们更多将课外跑视为令人“头大”的任务和累赘,而不是可以享受其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大学中,体育运动常常会变为一种关乎学分、成绩的强制性运动,导致学生难以用一种松弛的心态好好感受运动的快乐。 对此,高校不妨转变思路,与其在升级系统、防止作弊上“严防死守”,不如给学生提供更多运动场地和器材,让他们充分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就拿有氧运动来说,除了跑步,还有游泳、健身操、骑自行车、跳绳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元尝试中自由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受益终身的运动方式。 近些年,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不少短视频平台,讲解运动机制、营养健康的知识性内容都颇受欢迎。很多年轻人都对哪些食品是“热量炸弹”、哪些有助于减脂增肌、自己的理想燃脂心率等内容展现出浓厚兴趣。其实,这些健康常识,也可以有机嵌入学校课程之中。当学生更了解身体的运行机制,明白自己为何锻炼时,也就能更加主动、科学地投入运动之中了。 运动产生多巴胺,本应是一件带来快乐的事,不该成为“能推则推”的任务。高校在开展校外锻炼活动时,不妨少一些强制,多通过举办活动、激励制度等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运动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诚信考试重要 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也很必要哦 原标题:《多名大学生被通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