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

当前位置: 体育新闻 > CBA > 文章页

Herstory︱民国明星女运动员侧写

时间:2025-03-12 22:52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6 次
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没有“运动员”“球员”或“运动选手”这类称谓,也不曾有“女运动员”“女球员”或“女运动选手”等名称,有了近代运动会之后,各类传媒无不以这类词语

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没有“运动员”“球员”或“运动选手”这类称谓,也不曾有“女运动员”“女球员”或“女运动选手”等名称,有了近代运动会之后,各类传媒无不以这类词语称呼运动会表演者或参赛者。目前看到最早的以“运动员”称呼运动会的女性表演者的资料,是1910年的《时报》。具有前述称谓的女性,成为社会的新群体,吴梅仙被复旦大学的同学誉为“运动家”;松江女中把“篮球员”当作学生可以选择的一种职业;至于能在地区或全国运动会中打破纪录或总成绩荣获第一的女运动员,更是这个新群体中的精英,深受众人景仰,而她们也像女演员般受到媒体宠爱,有高度的曝光率。例如《申报》的“体育”和“妇女生活”专栏,经常挖掘女校体坛健将的生活。《人才》一文指出:“自从申报栏辟了这一栏‘妇女生活’之后,各校里的特出的密司们的芳名和才干,于本栏上都显了出来,谁说我们中国女界的学识幼稚,谁说我们中国女界的身体孱弱,你看本栏里不是每天装满女文学家、女音乐家、女政治家、女运动家、女律师……吗?我们中国的女界,大有欣欣向荣之概。”比较完整的是第六届全运会前后出版的《女运动员》和《女运动员名将录》这两本册子,它们对历年来明星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以及离场后女运动员的活动,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同时,通过图文并茂的解说,让读者得以看到女运动员缤纷多彩的样貌,有穿运动服的,也有着洋装、旗袍或礼服的。

这两本册子偏重对明星女运动员正面形象的报道,但有许多媒体关注的是她们的小道新闻,其中,明星女运动员的感情世界,更是记者炒作的焦点,即使是空穴来风或恶意中伤,媒体也照单全收。这种捕风捉影或扩大渲染的报道方式,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十分普遍,社会大众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大肆批评运动员。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在媒体的不断炒作下,女运动员固然受到一些伤害,但她们的知名度也跟着水涨船高。至于被媒体当成活广告,作为报刊代言人的女运动员,更因此打响了自己的名气。针对这些现象,本节将讨论媒体如何报道明星女运动员,以及明星女运动员怎样回应,或如何替媒体宣传。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明星运动员都有被炒作的新闻,因此,此处仅针对部分人做分析。

明星女运动员的众生相

(一)明星女球员:陈荣明、陈聚才、邵锦英

陈荣明毕业自两江女子体专,擅长田径、篮球和标枪,在第五届全运会中,曾有杰出的表现。除了个人的标枪成绩创了全国最高纪录,她所参加的上海女子篮球队,也获得锦标。之后,陈荣明率领两江篮球队到菲律宾,参加远运会,声名远播。陈聚才也来自两江女子体专,和陈荣明一样,都是第五届全运会中上海女子篮球队队员,被称为“技术精进,为人镇静不乱,上球场一如其人”。不过,记者感兴趣的,不只是她们的球技,还有其男性化的一面。陈荣明被形容为“全无女子气”,陈聚才则是“奋勇而精战”。有趣的是,她们私下也曾女扮男装,其刊登在《女运动员》的男装扮相,不仅梳男性发型,还穿西装、打领带。这样的造型,反映了当时拟男风气如何在部分女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中发酵。华玮发现,“拟男表现”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妇女创作上的特色,吕芳上则在清末以来的英雌论述中,找到在实际生活中的女扮男装,他还以谢冰莹的自白,指出1920年代的“拟男化”比1910年代的“拟男主义”更为严重。周慧玲也指出,受1930年代好莱坞电影中女身男装的影响,中国的电影出现了拟男扮相。由此可见,从明清以来,“拟男”风气已进入中国女性的生活。

《女运动员》上的陈荣明

同样是两江女篮名将的邵锦英,记者对她的关心,除了她“所向无敌”的球技、毕业后的教学状况,还包括她退出比赛后的婚恋状况,邵锦英婚变的新闻,曾被大肆炒作。1934年4月,《体育评论》以《女篮球健将婚变记》的醒目标题刊载邵锦英的情史:邵锦英原与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高兆烈订婚,两人形影不离,是众人眼中的天成佳偶;讵料情海生变,邵锦英另与之江大学体育主任刘雪松订婚,因此震惊各界。《体育评论》即转引刊于《北洋画报》的注语慨叹:

……情场变幻,竟有如是莫测,亦可谓骇人听闻矣。刘邵之爱情,成熟之速,亦非有特列快车所能及之叹。古人云,朝秦暮楚,令人不寒而栗。噫!

花间独坐的邵锦英

(二)明星田径运动员

女田径运动员虽然比女球员发迹晚,却在区域运动会和第四到第六届全运会中屡创佳绩,甚至破全国纪录。第四届全运会的孙桂云,第五届全运会的钱行素、马骥、李媛芬、张洁琼、陈荣明,以及第六届全运会的李森、钱行素、邓银娇、陈荣棠、原恒瑞、潘瀛初,都曾让人刮目相看。然而,其中有不少运动员却因为盛名之累,饱受困扰,那些负责体育新闻的记者,有如影剧新闻的记者一样,不断挖掘她们的秘辛,甚至加油添醋,导致遭受无妄之灾的女运动员必须四处辟谣。

1.孙桂云

当女性首次有机会以竞赛而不是表演赛的方式,在第四届全运会露面时,她们的表现深受众人瞩目。特别是来自东北的孙桂云,以赛跑成绩在这届全运会中夺魁之后,立刻成为当时运动界名人,也是最早在田径界出头的女性。孙桂云的个人总分荣获第一,她赛跑的最高纪录是五十米七秒四、一百米十三秒八及二百米二十八秒二。各媒体无不以头版新闻报道孙桂云的成绩,也拍下她在运动场上或场外的各种样貌,甚至为她制造不少花边新闻。在饱受困扰之下,1931年,她特别通过《玲珑》,向读者报告她的近况,也希望媒体不要再无中生有:

最近的我,对田径格外的努力,这虽是于关〔关于〕我个人的荣誉,可是一半我却为着我朋友们的冀望。从前有人说我近来颇浓烈的研究情爱问题,这事不确,并且根本上没有这回事。大约是人们爱戴过甚,而有意造出来的惊人新闻吧!我并非草木,也许会走到情爱的路上去。可是现在还未到这种生活的时期,希望以后不再有人来追随着问我,免得使我听了恼恨,而妨碍我所要努力的工作。

之后,孙桂云在远东运动会因偷跑而被判出局的事件,引起各界议论,她的声望跟着下跌。“九一八”事变之后,孙桂云转到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就学,放弃田径,改练篮球,并在第五届全运会中,担任北平队中锋,但她代表的北平队,没有特殊表现,复赛时就遭淘汰。事实上,从远运会之后,这位体坛的风云人物,逐渐被人们遗忘,连第五届全运会的童子军,都因为不认识孙桂云,而做出阻挡孙桂云参观篮球赛的举动,而这尴尬的一幕,被《玲珑》杂志的记者捕捉了下来。

2. 钱行素

钱行素进入上海东亚体专后,才开始接受运动训练。1931年,她在上海的万国运动会中,以二百米赛跑及跳远冠军,让众人刮目相看。第五届全运会时,她更是大展身手,不管赛跑还是跳栏都破全国纪录,成绩远超过孙桂云,国民政府考试院特别颁给她“全国新纪录”奖旗。1934年,她还应华侨陈嘉庚邀请,前往南洋巡回表演,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1935年的第六届全运会,钱行素虽然没有得到满贯纪录,但在低栏上,以十四秒五的成绩,刷新了个人的全国纪录。第五届全运会时,一百米成绩十三秒四,二百米成绩二十七秒七,八十米低栏成绩十四秒五。

她和孙桂云一样,成名之后,遭到无的放矢的攻击。例如1933年,《东南日报》刊登一则“钱行素杨逸农协议离居”的启事,一些被新闻误导的朋友,纷纷问钱行素何时结婚,带给未婚的钱行素极大的困扰。为了制止这则张冠李戴的消息继续“延烧”,钱行素只好去函该报,请该报刊登她的说明函,函中的大意是:

顷由友人寄来十一月十六日贵报一张载“钱行素杨逸农协议离婚启事”一则,同时亲友亦纷函询问。按我国同姓同名者,固属常有之事,惟外界不明底蕴,易滋误会。行素寓居沪上,专心研究体育,至希贵报将此发表,借明真相为荷〔何〕。嘉定钱行素寄。

193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女子八十米跳栏(图中是钱行素)

3. 李森

李森从湖南省立中学毕业后,到上海的东南女子体专就读体育,记者形容她是“现代少女中一位难得的模范女学生,她不但是新时代文武双全的一位前进女斗士,而且还是一位守好家法的孝女”。李森很早就出道,但直到1935年的上海万国运动会,她才大出风头,并击败保持全国纪录的钱行素,当时上海报纸称她为“女跑王”“四木小姐”(因为她的姓名由四个“木”字组成)。到了第六届全运会,她在跳远和赛跑上更加进步,五十米和二百米赛跑都改写全国纪录,获得冠军。因此,第十一届奥运时,她是中国第一位出现在世界田径赛上的女选手,只可惜没有捷报。

原本李森没有绯闻事件,但出席奥运之后,受盛名所累,上海报纸刊登她与惠格先生订婚的消息,李森只好登报澄清,并以人格担保,这完全是子虚乌有。李森刊载在《时报》的信上写着:“我从柏林回国后,因同学钱坤格女士之邀,就和母亲到青岛去玩去了。上海报纸登我和惠格先生订婚的消息,我以人格担保,是绝没有这种事情的。我于本月二十四日由青返沪后,明日(按,即今日)偕母还乡(湖南衡阳),预备教学,得机将著书一部,暇时望常指教,后会有期。”

1935年第六届全运会李森起跑姿势

(三)游泳明星:杨秀琼

杨秀琼的父亲是南华体育会的游泳指导,自小杨秀琼就跟着父亲学习游泳,14岁曾获得香港游泳比赛女子组冠军,名闻香港游泳界。第五届全国运动会时,杨秀琼包揽游泳各项冠军;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她也独揽了各项泳赛表演的冠军;到第六届全运会时,因为在一百米自由式中输给刘桂珍,她失去了个人游泳总冠军的宝座。之后,杨秀琼和李森一道出席第十一届奥运会,但她的游泳成绩仍没有起色。

1936年代表我国出席世运游泳比赛的杨秀琼

不过,外表靓丽又具有“美人鱼”慧英曾对全运会的水陆女选手做了素描。她指出,杨秀琼有美国霍尔姆(Eleanor Holm)的风采,其“标准美”“美人鱼”的称号,是名副其实。美名的杨秀琼,始终是媒体的最爱,也是摄影师的宠儿,特别是在第五届全运会大放异彩后,她经常受邀表演游泳、演讲、剪彩或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杨秀琼到菲律宾表演时,《星洲日报》把人们争睹杨秀琼的情景仔细地描写下来:“菲列滨女子大学的宿舍中,每天都会挤满了新闻记者和侨胞,报纸上,不消说得〔的〕,每天都有她的新闻和照片,并且有几家按日刊着她不同姿势的照片,无论走到那〔哪〕里,碰到哪一国的人,他们谈起中国选手来,当先要谈到美人鱼,于是‘中国出美人!’‘中国的美人鱼!’就不知不觉的当中传偏〔遍〕了菲岛。”当她出席奥运会时,即连国外的媒体也紧盯不放,将她的写真照刊登在德国《慕尼黑画报》(Münchner Illustrierte Presse)和法国《世界映镜》(Le Miroir du Monde)画报上,《世界映镜》的封面还特别题着:“奥运美人——中国女游泳家杨秀琼。”而她所到达的地方,总是万头攒动,人们争看她的风采,她当然也引来了大众的评头论足。例如,这时期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游泳选手,都穿连身的深色游泳衣,杨秀琼在第六届全运会中,却穿了一套比基尼泳装,于是引发众人瞩目。杨秀琼穿这袭新款泳衣下水时,有人竟以为她穿的是“乳罩”,因此,《杨秀琼的乳罩》的作者批评道:“作此语者,只显出其没有见识,且不注意杨之技术,而注意其乳罩,着眼点也实在太坏了。”

1935年第六届全运会游泳冠军杨秀琼

至于杨秀琼的感情世界,更让记者大做文章。第五届全运会后,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特备马车充当杨秀琼车夫与之逛街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不过,以香港《南强报》报道,杨秀琼将嫁给广西银行总顾问陈向元当第八妾的传闻,最为耸动,经两人郑重否认,谣传才没有延烧。针对记者缺乏自制的不实报道,曼娜女士以香港的记者为例指出,这些记者专向“有名誉和有财资的女性敲竹杠”,杨秀琼被记者诬称“和陈某订婚”,便出自他们的手笔。由此可见,体坛的明星女运动员不但得面对记者的空穴来风,还会遇到他们的需索敲诈。

女运动员与广告文化

专门给女性阅读的《玲珑》,因为读者绝大多数是女学生,其中与女学生有关的体育新闻相当丰富。除了刊载体育论文,它还介绍国内外的体育消息,刊登女运动员的运动姿势或休闲照片,借此鼓励读者效法女运动员的运动精神。1934年1月,《玲珑》曾刊登第五届全运会的明星运动员陈荣明、颜秀容和马骥等人的签名照,女子标枪冠军陈荣明只提供签名照,但垒球掷远破全国纪录的颜秀容签名照下,还有一段颜秀容写的小文:

“玲珑”这个名字,确是娇小玲珑,但虽是娇小,而内容却极丰富。她是我们全国妇女唯一的喉舌,解决我们痛苦与烦闷,指导生活与方针,内容分体育、卫生、常识、法律、美容顾问、儿童健康、电影及信箱解决疑难问题,内容是这样的丰富,正是指导妇女唯一的生路,可称为“妇女必携”了。曾获女子铁饼、铅球冠军的马骥,也给该刊题词:“《玲珑》杂志是全国妇女的喉舌,也是全国妇女生活的指导。”

1934年陈荣明在《玲珑》上的签名照

1934年颜秀容在《玲珑》上的签名照

1934年马骥在《玲珑》上的签名照

至于荣获第六届全运会铁饼和铅球冠军的陈荣棠,则为《时报》题词:“我很高兴看时报,因为消息很正确,而且每天有画报。”由此看来,这群明星女运动员已成为报刊的活广告。

(本文摘自游鉴明著《运动场内外:近代江南的女子体育(1895-193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04 19:05 最后登录:2025-05-04 19: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