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和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不断开创学院高质量建设和发展新局面,助力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夯实铸魂育人思想根基 (一)强化理论武装,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体育学院党委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担负管党治党、办学治院、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引导教职工坚定不移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认真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师生党员先后赴拒门堡红色革命基地、大泉山红色教育基地、龙泉镇守口堡、学校定点帮扶村等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党建引领作用。202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基层党委,教工第一党支部、学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学生第一党支部为校级“样板党支部”。2022年体育学院党委获批校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培育单位,学生第一、第三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创建培育单位,教工第五党支部获批“双带头人”工作室创建培育单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二)打造团学品牌,持续推动党建带团建 强化群团纽带作用,学院团委组织系列主题团日活动,持续增强青年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加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征程上。2021年学院团委被评为“优秀团委”,2022年荣获“五四红旗团委”。坚持细化完善学生入党入团、评奖评优、奖助学金、综合素质等评价体系,拟定实施了《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细则》,从思想成长、学习技能、获奖经历、文体活动、综合实践、工作履历及处罚情况七个方面实施综合考核,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成效显著。 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式发展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第一课堂育人实效 学院党委坚持以服务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等重大战略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项目,实现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全覆盖,孙静、赵松两位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课程思政示范)均取得优异成绩。在2022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中,李翠霞获二等奖,刘宁宁、丁剑翘获三等奖。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秉承“健体铸魂、以体育人”教育理念,推动“四年一贯制”体育教育改革,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充分发挥体育课堂引领作用。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 学院党委密切围绕“大部制”建设思路,做优做强体育教育一流专业建设,以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共同载体,深化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2021年学院被评选为“三全育人”先进学院。修订出台《体育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加分评价体系》,推动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发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功效。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第二课堂,开设包括健身操、武术、篮球及田径等在内的52个课程项目,并先后与医学院、中医药健康服务学院、护理学院共同发起“伏羲健身联盟”,与化学与化工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运动健身联盟”,开展成效被央媒、省媒、市媒相继报道,展现出山西大同大学体育“第二课堂”独特的育人风采。 三、以育人合力为依托,促进专业建设与队伍建设协同推进 (一)聚焦专业建设发展,推动办学成效提升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已有20年的办学历史,学科专业积淀较为深厚,现设有体育教育、运动康复、体育教育(足球方向)共2个专业1个方向。体育学院党委认真谋划教学改革基调和路径,凝练专业办学特色,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获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3年实现硕士首次招生,为提升学院办学层次打下坚实基础。 (二)多措并举多维发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队伍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和优化。鼓励支持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深造学习、外出进修,学院现有9名教授、41名副教授,硕士及以上人员占比达76.8%,为高质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2021年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青年博士朱可荣获文科(青年)组一等奖,张丽、郝海霞分别荣获专职辅导员组一等奖、三等奖。 打造辅导员队伍建设品牌,注重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1个主题、1次分享、1场交流”辅导员沙龙赋能活动,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多元成长,积极组织辅导员申报各类课题,体育学院团委副书记张丽荣获2022年度校级管理服务育人标兵、山西省首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专职辅导员崔映斌、杨红丽、杨立琴获3项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第一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中,专职辅导员廉紫阳荣获二等奖,郝海霞、杨立琴获优秀奖,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效推进。 四、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培育特色新型育人生态体系 (一)聚焦“融媒体+思政”,网络育人再创新 依托学校官网、学院网站及体育学院官方公众号平台,聚焦校院各项事务,持续发布新闻信息,每年平均在校园网发表新闻报道60余篇。体育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同体新媒”2021年至今共推文300余期,于2021年11月获得2020-2021年度十佳校园媒体。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讲故事+集史料”形式推出十四期“党史学习教育微课堂”系列视频课程。大同电视台《今日视点》栏目从体育视角出发以《大同大学——从“同大梦”到“体育强国梦”》专题报道了大同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和“体育育人”成效。2022年,以驻校闭环管理期间感动、温馨、难忘、振奋的故事为素材,推送八期系列视频。 (二)坚持“以赛促能”,着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运动代表队建设,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激发体育运动内驱力,充分展示“体育育人”实效,提升学院和学校影响力。学校网球队参加“中国学生网球锦标赛(西北赛区)”荣获季军、参加“山西省大学生网球锦标赛”荣获女子团体三连冠;跳绳队在2021-2022年参加“山西省学生跳绳比赛”斩获23金54银24铜,在2023年全国跳绳联赛(河北固安站)速度赛斩获九项第一、五项第二、三项第三,花样赛斩获三项第一、两项第二;健美操队在2021-2022年期间荣获山西省锦标赛两金两银的优异成绩;田径队参加山西省第二十二届大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3金3银6铜在内的34个奖项的荣誉;女子足球队蝉联两年全省冠军,并在2023年全国女子五人制足球锦标赛中获得季军,创造了山西省女子五人制足球全国最好成绩。 (三)依托“绿马甲”精神,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体育学院组建志愿服务队,提高青年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开学返校时,体育学院“绿马甲”志愿者队伍为全校学生返校提供服务、协助兄弟学院开展工作;疫情防控中,“绿马甲”们闻令而动,积极发扬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日常活动中,随处可见“绿马甲”志愿者们的身影,他们活跃在校园的每一个场所和角落,打造了体育学院特色志愿品牌,营造了浓厚的志愿服务育人氛围。 (四)保持“本色”精神不动摇,探索教育管理新路径 体育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把退役大学生工作放在学院发展大局中定位、谋划和推动,多方位宽领域地将退役大学生工作融入到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中,积极探索发掘其在学习进步、志愿服务、宿舍生活、安全维稳方面的朋辈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引导其尽快转变角色定位、主动融入校园生活、顺利完成学业、科学规划职业,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 (五)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合作培养渠道 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协同育人、共同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2022年7月,山西大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旻带队赴大同助老健保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调研。2023年5月,与大同市落阵营强制隔离戒毒所举行实习实训基地揭牌暨合作共建协议签订仪式。通过访企拓岗、合作共建,强化供需对接,整合优质就业资源,助力高质量就业。 上游新闻 李东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