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6日至8月11日,巴黎奥运会在法国巴黎盛大举行,这是奥运会时隔100年后重返巴黎。中国体育代表团赛前明确征战巴黎的总体参赛目标——夺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奥运频道与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推出“走近巴黎奥运会”专栏,感受巴黎“更开放的奥运”理念,同时见证新时代中国体育健儿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超的竞技水平。 北京时间8月7日下午1时30分,巴黎奥运会新设的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比赛将鸣枪,满额参赛的2对中国选手将在这个奥运会历史首次新设的小项上登台亮相。 巴黎奥运会田径比赛共设48个小项,包括23个男子项目和23个女子项目;2个男女混合项目。其中,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是巴黎奥运会唯一新增的田径小项,取代了之前的男子50公里竞走小项(该小项1932年进入奥运会)。 门面担当:竞走占中国田径奥运金牌一半以上
田径有很强的观赏性。巴黎奥运会田径项目有12个比赛日,占开幕式后16天会期的75%。也就是说,在法兰西体育场紫色跑道及外面的城市道路(举办竞走和马拉松小项)上,田径平均每天“稳定输出”4块金牌。 竞走项目在我国是比较特别的项目。一方面,它和传统体育场内举办的大多数田径小项不同,它一般在体育场外的路面进行,多数情况下是绕一个周长超过1公里的“圈”或折返路段进行比赛。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竞走项目把起点或终点放在体育场内,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20公里竞走。另一方面,竞走是我国田径成绩最好的项目。以奥运会为例,中国代表团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东京奥运会,迄今获得11块田径金牌,其中竞走获得6块,超过一半,约占54%。 如果把杨家玉获得的巴黎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这一块金牌也算上,那么我国历届奥运代表团12块田径金牌中,有7块来自竞走。这7块金牌来自5届奥运会。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我国女子竞走运动员陈跃玲在女子10公里竞走中获得冠军,这是我国第一块奥运会田径金牌,也是那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的田径金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项目被女子20公里竞走项目代替,王丽萍获得这个项目冠军。这也是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唯一获得的田径金牌。 2012年和2016年奥运会,中国竞走包揽男子和女子20公里竞走4块金牌。这两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田径金牌同样全部来自竞走。 8月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田径项目开始的第一天,就获得“开门红”:杨家玉夺得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她同时还是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新增小项: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产生历史首金
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为一个全程马拉松距离(42.195公里),分成4个棒次,每个棒次最少10公里。每对选手由1男1女参加,以间隔接力(混合接力)的方式完成。 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采取“男女男女”的形式。据世界田联银级裁判长、世界田联银级竞走裁判、上海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吕季东介绍,巴黎奥运会这个项目的4棒距离分配是11.45公里、10公里、10公里、10.745公里。每名选手走完一个赛段后,休息45分钟左右,再走第二个赛段。一般来说男选手平均速度比较快,因此女选手在走两个路段(第2路段和第4路段)之间的休息时间会比男选手少5分钟左右。这种1名选手经过休息再进行比赛的方式,在田径、游泳等比赛中并不多见。 参赛队伍数量方面,总共有25对选手参加这个小项。其中22对选手通过今年4月世界田联竞走团体锦标赛产生。中国队和日本队、西班牙队、澳大利亚队、哥伦比亚队5个代表团各自获得两个席位。巴黎奥运会剩下3个席位通过世界排名分配。中国队这个项目参赛名单包括男选手张俊、贺相红和李炎东(替补)和女选手刘虹、切阳什姐、杨家玉(替补)。他们通过国内选拔,然后都参加了今年4月举行的世界田联竞走团体锦标赛,既有实力,也有实战经验。巴黎奥运会前他们在意大利小镇萨卢佐集训。 在选手特别关心的“红卡”方面,3张红卡起就要罚时。对高手来说,罚时后基本退出冠军争夺行列了。因而选手既要走得快,又要走得好。吕季东告诉笔者,每对选手(两人)累计达到3张红卡就要罚时3分钟,之后每出示1张红卡就罚时1分钟;到第7张红卡时,选手罚出比赛场地。吕季东说:“混合接力项目由于速度快,运动员更容易出现腾空,裁判据此给出红卡的几率也增大。” 巴黎准备:展现城市魅力和项目特色
比赛日期和发枪时间方面,考虑到竞走选手有兼项,巴黎奥运会男子和女子20公里竞走在8月1日举行;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安排在8月7日这一天。这样间隔6天,保证了竞走运动员有比较充分的休息,也压缩了竞走项目的比赛日(共2天)。比赛发枪时间是当地时间早晨7点半,主要考虑气温条件和比赛惯例。按照今年4月在土耳其举行的世界田联竞走团体锦标赛这个项目的成绩,冠军差不多在3小时之内产生(当时比赛冠军为意大利组合,成绩2小时56分45秒)。 比赛地点和路线方面,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和男女20公里竞走的赛道类似,即在环形赛道上进行(赛道一般为周长1公里,用于10公里和20公里的比赛;2公里周长多用于50公里竞走)。考虑到总长度为马拉松距离,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时免不了有“套圈”现象发生。 如此看来,马拉松竞走混合接力对运动员的参赛策略、技术发挥、体力分配、恢复调整甚至能量补给、休息保暖、第二次上场的赛前热身等,都是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