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

当前位置: 体育新闻 > 中国足球 > 文章页

两度为妾,与姐妹共侍一夫,“冬皇”到底爱谁?

时间:2025-05-22 17:35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2 次
然而,孟小冬经过短暂的思考,毅然起身,站到了梅兰芳身边,两人合演了一段《游龙戏凤》。 刚开始,夫妻两人还算和睦,但随着李志刚枪杀张汉举事件的发生,孟小冬开始感到梅兰芳并未真正履行对她的承诺,自己仿佛成了…

原创 两度为妾,与姐妹共侍一夫,“冬皇”到底爱谁?

2025-05-13 12:22

发布于:天津市

一、

1927年,一个寒冷的深夜,突如其来的枪声划破了宁静的空气,也瞬间粉碎了孟小冬对梅兰芳的所有幻想。

那一天,孟小冬和梅兰芳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便应邀前往朋友家做客。

宴席间,大家举杯畅饮,言笑晏晏,偶尔还能听见几声戏腔,气氛格外欢快。

然而,突然间,外头传来了嘈杂的声音,还有些模糊的喊声,仿佛在叫孟小冬的名字。

为了不打扰宴会的气氛,时任《大陆晚报》经理张汉举主动提出下楼解决此事。

谁知,张汉举刚走到楼下,却被一只冰冷的手枪顶在了额头上。

持枪的正是孟小冬的“私生饭”李志刚。他得知自己心爱的人孟小冬被梅兰芳抢走后,愤怒至极,决定讨回公道。

在双方争执的过程中,李志刚手中的枪意外走火,顿时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张汉举倒在血泊中当场丧命。

次日,消息迅速传播开来,“李志刚为爱复仇,枪杀张汉举”的事件引发了北平市民的广泛关注。

所有人都在等待这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妻如何收场。

孟小冬期待梅兰芳能够站出来为自己辩解,然而,令她失望的是,梅兰芳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选择了冷眼旁观。

孟小冬的心情沉重,她不禁回想起两人初识时的种种美好。

二、

两人的相识可以追溯到1925年8月23日。

那天,梅兰芳原本与余叔岩要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共同演出《四郎探母》,可惜余叔岩突然生病,打乱了原定的计划。

正当现场气氛变得焦虑不安时,有人提议,让孟小冬来救场。

这个提议一下子引起了梅兰芳的兴趣。

孟小冬,这个名字他早已耳闻。

她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便拜孙派老生仇月祥为师,并在一年的学习后首次登台演唱《乌盆记》,年仅14岁便在上海“大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后来,她曾到天津深造两年,又来到北京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成立了“永庆社”,并凭借一曲《探母回令》在京城声名鹊起。

自此以后,孟小冬逐渐成为京剧界的新星,京城各大戏社的老牌演员都不敢轻视她,她的戏迷们更是亲切地称她为“冬皇”。

在一次京剧界的义演后台,梅兰芳曾与她有过一面之缘。

那时,孟小冬低声唤了一声“梅大爷”,两人擦肩而过,谁也没有预料到,之后他们会有如此复杂的关系。

梅兰芳回过神来,接受了这个提议。

第二天,两人在冯府首次正式排练《四郎探母》,二人配合默契,彼此之间仿佛早已心有灵犀。

虽然这场演出最终没有超越前辈,但依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梅兰芳每次唱起这出戏,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孟小冬。

两人一个是新星,一个是业界巨擘,郎才女貌,合作越来越多,流言蜚语也开始四起。

然而,他们之间的爱情并未立即燃起火花,直到有了一个契机。

三、

1926年,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王克敏在府中庆祝自己五十岁大寿,梅兰芳和孟小冬应邀出席。

宴会结束后,大家酒足饭饱,气氛轻松愉快。此时,有人提议让两位大腕来上一段。

这个请求既突兀又不合时宜,毕竟两人不仅是客人,而且之前并未有过合作,一场即兴表演很可能会出丑。

然而,孟小冬经过短暂的思考,毅然起身,站到了梅兰芳身边,两人合演了一段《游龙戏凤》。

虽然完全没有排练过,但二人却异常默契,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场表演获得了满堂喝彩,也让两人之间产生了新的情愫。

很快,关于两人关系的绯闻四起,甚至连他们自己也未能抵挡住心中的波动。

在梅兰芳好友的撮合下,两人的爱情开始悄然升温,最终达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然而,这段感情的真正考验,却来自梅兰芳给出的一个承诺。

四、

梅兰芳向孟小冬提出的承诺很简单,却充满了复杂的意义——如果他们要结婚,梅兰芳必须明媒正娶,而且孟小冬也必须是正妻。

正妻这一概念在梅家的历史中显得尤为特殊。

梅兰芳当时已有两个妻子,原配王明华和二房福芝芳,虽名为二房,实际上两人都是梅兰芳的正妻。

这段关系源于梅兰芳特殊的家族背景——他的伯父无子,梅兰芳既是自己父亲的继承人,也是伯父的继承人,因而按照传统制度,他可以娶两房妻子,一房传宗接代,一房替伯父续宗。

虽然梅兰芳拥有两位妻子的“齐人之福”,但这并未让他感到快乐。两位妻子长期不和,经常给梅兰芳带来麻烦。

然而,王明华对孟小冬却充满了好感,她希望孟小冬能帮助她稳定梅家的局势,防止福芝芳过于掌控梅兰芳的生活。

因此,王明华第一次见到孟小冬时,便将自己的戒指赠送给她,表达了她的支持和期许。

梅兰芳虽然答应了这个请求,但福芝芳显然不愿意接受这个安排。

两人结婚后,福芝芳依然对孟小冬百般刁难,甚至不愿让她进入梅家的门。

于是,梅兰芳只能在外租下四合院,并将其命名为“缀玉轩”,让孟小冬暂时居住其中。

刚开始,夫妻两人还算和睦,但随着李志刚枪杀张汉举事件的发生,孟小冬开始感到梅兰芳并未真正履行对她的承诺,自己仿佛成了一个“金屋藏娇”的情人,随时被召唤又随时被遗弃。

同时,梅兰芳的朋友们不断挑拨离间,说孟小冬性格高傲,不愿服侍人,而福芝芳温和随和,懂得照顾人。

“你要么是想要一个能够服侍人的妻子,还是要一个能被你宠爱、为你服务的妻子?”这句话让梅兰芳动摇,逐渐减少了对孟小冬的探望。

孟小冬看着空荡荡的“缀玉轩”,心中充满了失望和不甘,但她很快等到了一个新的机会。

五、

1929年,梅兰芳决定前往美国演出,计划将京剧推广到海外。这对梅兰芳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会,但却成为了孟小冬的又一次考验。

梅兰芳本希望孟小冬能陪伴自己一起去,但福芝芳却百般阻挠,甚至威胁梅兰芳,如果不带她一起,她就会打掉肚子里的孩子。

在福芝芳的不断纠缠下,梅兰芳最终做出决定,谁也不带。

然而,为了安抚福芝芳,梅兰芳还是让她陪着自己一起登船,给了她足够的面子。

孟小冬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什么,但心中却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一年后,梅兰芳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正当他准备大肆庆祝时,梅兰芳的伯母突如其来地去世了。

梅兰芳对伯母有着深厚的感情,她自幼由伯母抚养,与伯母的关系更似亲生母女。

梅兰芳为伯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却没想到,这次葬礼却成为了他与孟小冬彻底分手的转折点。

六、

当梅兰芳伯母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孟小冬立刻赶去吊唁。

她原本打算以梅兰芳妻子的身份,参加葬礼并为伯母披麻戴孝,却遭到了福芝芳的拒绝。

福芝芳将孟小冬拦在门外,坚决不允许她进入梅府,哪怕梅兰芳在旁边劝说也毫不妥协。

梅兰芳为了避免外人看笑话,只得让孟小冬离开。

孟小冬听到梅兰芳这样说,心如刀绞,忍不住泪如雨下。

从结婚以来,她一次也未曾真正走进梅府,连梅府的模样都未曾见过。

回到自己住所后,她病倒了,然后决定回到娘家疗养。

到了1931年7月,梅兰芳试图重新迎接孟小冬,但此时的她已经彻底心死,不再愿意见梅兰芳。

即使梅兰芳在门外苦等一夜,她也没有回应。

最终,孟小冬通过下人给梅兰芳留了一句话:

“我以后要么不唱戏,要唱就比你好;我以后要么不嫁人,要嫁就嫁得比你强百倍。”

第二天,她还在报纸上刊登了启事:

“冬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孟小冬用这种方式维护了自己最后的尊严,但她很快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办法。

七、

1938年10月,孟小冬正式拜入余叔岩门下,决心重新开始。

经过五年的努力,她成为了余派唯一的杰出传人。

然而,余叔岩因病去世,孟小冬守孝期满后,正式以余派传人的身份重返舞台。

她在中国大戏院举办了复出演出,场内座无虚席,孟小冬的《搜孤救孤》深情动人,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张力。

她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当初对梅兰芳说过的话:“以后我要么不唱戏,要唱就比你唱得好。”

然而,让人惊讶的是,在演出结束后,孟小冬宣布息声,而她在大戏院的演出也成为了她的绝唱。

孟小冬选择息声,是因为她遇到了一个比梅兰芳更优秀的男人——杜月笙。

其实杜月笙早在孟小冬上海大戏院演出时便已对她心生敬意。

后来,杜月笙成为上海滩的地下皇帝,也是当时著名的戏迷。

为了满足戏瘾,杜月笙甚至娶了老生姚玉兰当四姨太。

1937年,孟小冬应上海大戏院邀请,为戏院迁址庆祝时,再次遇见姚玉兰。

姚玉兰知道杜月笙对孟小冬有意,便趁机将她留在自己公寓,并介绍她给杜月笙认识。

孟小冬当时一心想拜师余叔岩,因此婉拒了杜月笙的好意。

然而,随着日寇侵占北京,杜月笙通过写信和出动私人飞机邀请孟小冬南下。

孟小冬心领神会,并未明确表态两人关系的变化。

最后,姚玉兰主动邀请孟小冬搬进杜月笙的公馆,成为了杜月笙最信任的人。

1949年,杜月笙决定带全家前往香港,并特别嘱咐手下为孟小冬也订票。

就在此时,孟小冬突然问道:“我跟着去,到底是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听到这句话,杜月笙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心意,并决定给孟小冬一个名分。

1950年,杜月笙与孟小冬在香港结婚。

婚礼当天,宾朋满座,场面比她与梅兰芳的婚礼还要盛大。

43岁的孟小冬终于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戏唱得比梅兰芳更好,嫁给了一个比梅兰芳更优秀的人。

婚后第二年,杜月笙因病去世,孟小冬带着从杜月笙那里继承的2万美金,独居香港,专心教授弟子。

此后,孟小冬再也没有公开露面,直到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

在整理她遗物时,发现她卧室里挂着两幅画,一幅是恩师余叔岩的肖像,另一幅竟然是梅兰芳的画像。

或许,孟小冬终其一生,都未曾完全走出当年与梅兰芳之间那段短暂而深刻的缘分。

如同金庸笔下的郭襄,在风陵渡口初遇杨过,一见钟情,却终究遗憾终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5-23 03:05 最后登录:2025-05-23 03:05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