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师,人类智慧之承上启下者, 是韩愈所言“传道授业解惑者”; 是孔子所言“诲人不倦”; 是扬雄所言“人之模范”。 师者何其重要,先生何其伟大, 令圣贤尊崇不已。 纸短情长,共抒师情。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佑安公众号推出【佑安-教师节专辑】,一起听听佑安学子们诉说着师恩似海情…… 那些年, 我和导师的暖心瞬间(五) 导师:孟庆华教授 学生:2021级博士生姜敏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孟老师在临床、科研及生活上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与指导。临床工作中,孟老师总是竭尽所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为病人考虑、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摆脱痛苦。虽然门诊工作繁忙,她也会抽出时间耐心安抚患者,以通俗话语来解释病情,以医者仁心来抚慰这些焦虑的心灵。孟老师不仅教授了我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更教会了我们医者仁心的精神。科研工作中,孟老师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培养我们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在我们需要帮助时,她会联系相关的专家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与指导,使我们在科研路上少走弯路。生活中,孟老师也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虽然她工作繁忙,但还是会抽时间与我们聚餐,和我们分享生活琐事,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读期间遇到孟老师是我们的幸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孟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学生们祝孟老师身体健康,万事胜意,桃李满天下! 导师:闾军教授 学生:2021级博士生李德钊 春风化雨,教书育人。初入学时,由于自己实验基础薄弱,曾对科研工作不适应,一度感觉学习很紧张,生怕自己会出错。老师看出了我的困惑与胆怯,而我也直接向老师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老师并没有严厉的批评我,而是鼓励我积极参与师门的讨论,从基本的实验技术开始,逐渐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在课题研究不顺利之时,老师了解我的困境之后,主动与我进行谈话,并给我下一步的科研计划提出中肯的建议。老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她宽厚的医者情怀、精湛的专业技能、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每一名学生的成长。 导师:李秀惠教授 学生:2022级博士生尹东豪 光阴荏苒,随着新同学的加入,不觉间回想起去年刚入学的场景。恍然间发现,已跟随李老师的脚步,整整一年了。作为全国中医肝病领域的专家,您不辞辛苦、精益求精,无论是全国各地义诊或是参加学术会议,您把全部身心都放在工作上,数十年如一日。作为老师,您教学严谨、一丝不苟,无论在门诊或是病房,总是逢问必解,将多年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于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撰写开题报告时,您不顾外出旅途参会的疲惫,一字一句地帮我们修改至深夜。虽是周末,但您仍放心不下我们,又赶来医院指导我们,让我们都预讲一遍您才放心,真正做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日常生活中,您细心贴心更暖心,给我们带来亲自蒸的羊肉包子、疫情期间的关怀照顾、教导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如随风之春雨,润物无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年里,耳濡目染您的言传身教,受益匪浅。 得遇良师,何其有幸,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真诚的祝愿您身体健康,教师节快乐! 导师:汪晓军教授 学生:2022级硕士生刘迪 导师不仅让我学到了中医临床的知识,更让我看到了医者的坚定理想信念。在每周跟师的门诊上,我长了很多见识,而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看中医门诊的病人重症怪病的多,无论长幼尊卑、身分贵贱,我的老师都毫无差地认真诊治。遇到焦虑的患者时,汪老师更多的是倾听和疏导,有的时候一个病人在门诊耽误二十分钟,老师也毫不催促。老师常说,医生医的不仅是病人的身,更是病人的心。还有一件事情令人印象深刻,有个外地的经济不太宽裕的患者拿到药方时,对我老师感谢道,药方吃得起,检查做的少。我便想到老师对于方中的药物,能有便宜而等效的就从不用贵的,无论病情如何,一副中药的均价只消二三十,老师就像涓涓细流温暖着每位患者的心。 导师:胡建华主任医师 学生:2022级硕士生杨雪梦 “山与山不相逢,人和人要相遇。”天朗气清,初始伴着盛夏的微风,遇见生命中又一可爱的人,每当有人问起我研究生导师,我都会说“好”,但具体怎么个“好”法呢?仔细想想大概是适合我吧。如果把导师分为“圈养型”(高标准、严要求、事情多)和“放养型”(不约束、不指导、不见面),那我的导师应该是介于其间的。读研伊始最大的期盼就是能恰到好处的学习、轻松愉快的生活、顺顺利利的毕业,如今看来前两者已然实现。 依稀记得入学时自己的焦虑与迷茫,是您那轻松的话语、耐心的指导以及暖心的鼓励让身处异乡的我得到了宽慰。生活中,您跟我们相处起来没有什么距离感,打破了我对导师严肃学者形象的固有印象,轻松愉快的气氛让我打开心扉,勇敢表达自己。在这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里,真诚感谢我的导师,祝您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 |